在上一个周末的时候,把这本书读完,开始的时候,是在微信读书上看的大陆版,看到了76年,邓小平复出,后因想看80年代后期,国内的错综复杂的各种斗争,然后在Kindle上看的删减较少的港版。
在历史的进程中,没有多少是必然发生,但已经发生的事情,背后肯定有各种各样的缘由,中国从1976年崩溃的边缘,到40年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过程也是经历了各种波折,包括现在之中国,也是各种矛盾频出。矛盾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把矛盾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容忍它的存在但并不无视它,想办法化解但不苛求于立刻消除。
人类文明的总体趋势是向上的,但并不代表在所有时间段都是如此,而且这个时间段的单位有可能是几个月、几年甚至是几代人的时间,过去以后,留下几个显赫名声及他们的故事,而普通人作为背景板被无视掉,在N年内或者一辈子没有机会去展现自己。
利益如何分配是个大学问,而利益相关方是否有权为自己的利益说话,在强调集体的儒家文化氛围里,往往会被以集体利益为重压制。
谈及具体,这本书主要是描写建国后,从邓的三起三落开始到他的逝世,从20世纪中期以来的全球历史来看,邓是一个出色的强人政治的代表,在70年代末,把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一步步开放,绝大多数人受益于其政策,至少有很多机会通过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处境。并非说所有之功劳都归于邓,但称之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并不为过,当然总设计师并没有给出清晰的路线图,而是很有个人特色的实用主义,先试一下再说,“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利益不同,观点不同,很多事情的分歧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在权力的作用下,各种斗争自然而然的就出来了,没有什么成果是顺风顺水而得,波折甚至弯路是进程中无法避免的,所以理性的做法是后人能从中学得点教训,避免再犯。
当然,从这本书里面从一个角度看到了中国在那20多年里国内国际各种各样的状况,接触的信息越多,就越会使历史中的某位人物或事件更加立体,更加有层次感。
后人看史,往往无视自己的上帝视角,而想当然的想象当事人的无知和愚蠢。当事人在那时的历史情形下,并不能得知当下所为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只能靠自己的经验预测。所以,拥有上帝视角的读者往往忽视掉这点,聪明的读者知道当事人的不知道,而故作聪明的读者忽视掉当事人的不知道,想当然的认为当事人知道的信息和自己一样多。假如历史的方向盘在你手里,你会如何掌控它的方向呢?
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是由伟人推动,但是具体动力却是有千千万万在历史中默默无名但具体存在的个体提供,一个混沌的环境中,各种利益交杂下,前行。
执着于历史中人物的某些错误并非为了报复,而是为了了解和分析这些错误发生的具体原因,因为后人知道结果,剖析出具体原因以后,可以在后世中避免,这也是悲剧的正面意义之一吧。
如果存在合理合规能让各方利益有自己表达渠道的制度,情绪得到宣泄而不是压制,就不会出现像火山爆发这样剧烈的运动吧。愿这个社会在曲折中还是有点进步吧,而不是理所当然的开倒车。